2歲前去playgroup – 同病菌玩遊戲

拆解謬誤

謬誤 : 小朋友愈早參加playgroup愈好

答: 錯,幼童兩歲前並不需要參加playgroup。第一,他不懂得與其他小朋友溝通,只會當對方是物件、玩具,無法互相學習、玩樂,這個階段的小朋友,跟大人相處反而能夠學到更多東西;第二,兩歲以下小朋友,免疫系統未完善,上playgroup和其他小朋友接觸,碰到分泌物如玩具上的口水,增加感染風險,容易生病。

江: 小朋友發燒是家常便飯,能否從發燒模式,判斷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?

譚:單扉發燒模式如溫度、持續多久,是無法分辨的,有時高燒至40°C,可能只是簡單的病毒感染;有時38°C,也可能是嚴重的細菌感染,醫生必須觀察病徵,全盤考慮,包括發燒模式,病人精神狀況,喉嚨是否紅腫,肺有無不正常聲音等等,才能決定。

細菌「惡」過病毒

江: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,有什麼不同?

譚:腸胃或呼吸道感染,如扁桃腺發炎、氣管炎、中兒炎和肺炎等,均可能是病毒或細菌引起:

病毒:結構較簡單,必須依賴細胞才能生存繁殖,細胞受破壞死亡,病毒亦隨之消亡。病毒感染一般提供支援性治療,如:退燒、止痛、收鼻水藥物減低不適,大部分病毒感染均會逐漸自然停止,病人可自然康復。

細胞:單細胞微生物,無須依賴人體細菌亦能生存,細胞繁殖和分泌毒素破壞身體。與病毒相比,細菌程度更深時見更長;有抗生素可以殺菌,縮短康復時間。

病情緊急使用抗生素

江:病人出現感染,醫生如何判斷由病毒或細菌引起?

譚:需要結合臨床經驗和病人徵狀判斷,以扁桃腺發炎為例,若扁桃腺腫脹發大,喉嚨很痛,病人感覺辛苦,由細菌如A型鏈球菌、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葡萄球菌引起的可能性高;若扁桃腺雖紅,但沒有那麼腫大,表面分泌物不多,病毒感染機率高。

江:單看病徵,如何判斷是否需要處方抗生素?

譚:一般處理方法如下:

估計是病毒感染機率高,病情不太緊急,可先處方紓媛病徵的藥物;若病情惡化,再給抗生素

估計是細菌感染可能性高,病情不太緊急。可先取病人分泌物樣本種菌,再決定是否要用抗生素

若病情緊急,就應立即處方抗生素

江:不少病人都誤以為服用抗生素才會痊癒,要求處方抗生素。

譚:只有細菌感染,服用抗生素才會加快復元,病毒感染則無幫助。不過,不少家長或病人為求安心,仍會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「傍身」,這要求並非全無道理。所以,我有時也會應病人要求預先處方抗生素,但要告訴病人,出現什麼病徵,如痰很黃、小便出血時才食;或等種菌結果確診是細菌感染,就打電話通知用藥。

抗生素必須吃完?

江:服抗生素,一般都要依指示服用整個療程;但也有說法,指一旦確定並非細菌感染,就應該停藥?

譚: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完成整個療程,因為由細菌引起的感染,突然停用抗生素,沒殺死所有細菌,不但會令病情反覆,殘餘的細菌或因此變得抗藥性。不過,若種菌結果確定並非細菌感染,可以停用抗生素。

肺鏈疫苗增古怪併發症?

剛過去的冬天,肺炎鏈球菌令人心惶惶。 肺炎鏈球菌是個很大的家族,有九十多個血清型,當中二三十個較常感染人類。過去兩三個月,父母們對肺炎鏈球菌的疫苗絕不陌生。不過,因感染侵入性肺炎鏈球菌導致多名幼童死亡的個案中,部分人曾接種疫苗,可惜疫苗未能提供百分百保護。究竟是否值得接種?

江: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提供百分百保護?

譚:沒有疫苗可提供百分百保護。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保護能力,根據不同血清型有所不同。13價疫苗提供13種血清型,等於13種不同疫苗,每一血清型保護能力有高有低,有些可達至八80%,有的只有60%。是否代表保護不足呢?不是,因為60%至70%足夠保護免受嚴重感染。

保護非100%但死亡率降

江:接種疫苗後也可能受到感染。

譚:沒錯。疫苗雖然不能提供全面保護,但總比零保護好。

江:有一說法認為,「疫苗出現後,令一些不受疫苗覆蓋的菌變惡」。對嗎?

譚:有否變惡很難說。在未有疫苗前,的確很少併發胸腔囊腫和凝血性尿酸中毒綜合症,但7價疫苗出現後開始就變多了,至於13價之後是否也會變多,暫時還未知道,需要時間觀察。

然而,沒有疫苗時,每年可能有三四十人因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;疫苗出現後,約有十個,死亡率降低,但卻出現一些古怪厲害的併發症。雖然如此,仍是值得接種,因為從整體看,感染率和死亡率降低了。

6歲以下屬高危群體

江:小朋友過了5歲,以前未曾接種,需要補打嗎?

譚:科學研究顯示,6歲以下小朋友是個高危群,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,死亡率較高。所以醫學界同意,6歲以下小朋友都應接種;至於6歲以上,也可能受到感染,但因而死亡的機率降低很多。如果希望盡量減低感染,也建議接種。

江:除了接種疫苗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減低感染風險?

譚:要減低感染風險,就是減少接觸病菌,包括:生病時不要上學,有上呼吸道病徵時要戴口罩,勤洗手,保持空氣流通;另外,要增加身體抵抗力,均衡飲食,良好作息,適量運動。

傷風感冒疑問

疑問一:小朋友傷風感冒後,持續咳嗽,原因何在?

譚:「咳唔斷尾」十分常見,尤其是剛上幼稚園的小朋友,每年秋天病毒細菌開始活躍,小朋友初初返學,會遇上很多不同細菌,一種感染差不多復元,又有新感染,這是免疫系統必經的訓練。

另一個原因,是感染後氣道高反應,即上呼吸道感染痊癒後,呼吸道仍處於較敏感狀態,易受外來環境影響剌激如;空氣污染、二手煙等引致咳嗽,可長達兩個月。

小朋友若只是咳嗽,但仍活躍,家長無須過分擔心;因為隨年齡增長、抵抗力增強,持續咳嗽的情況在四五歲逐漸減少,到六七歲就不再發生。

疑問二:小朋友感冒,可否服成藥?

譚:市面買到感冒成藥,一般都是舒緩病徵的藥物,例如抗組織胺、化痰藥、止咳藥,主要是減低病徵,但不能治癒疾病。

小朋友用成藥,要小心劑量,一般成藥只適用於六歲以上小朋友,藥盒上註明6至12歲兒童劑量與成人不同。六歲以下兒童就要小心,因為小朋友對藥物反應不一,例如成人服用抗組織胺以後會昏昏欲睡,小朋友則可能會興奮、扭計;所以建議先見醫生,由醫生處方藥物。

疑問三:抗生素要食足一個療程,但小朋友服藥後把藥吐出或嘔出,如何是好?

譚:抗生素味苦,小朋友未必能接受,醫生處方抗生素,大都選擇混合糖漿成分,劑量亦已計算小朋友可能吐出小量。若小朋友每次都是服藥後立即吐出,可能需要考慮其他辦法,如打針;但若小朋友服藥後一小時才嘔吐,大部分藥物已吸收,一般都無須再加藥。

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 (818兒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