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BB有冇黃呀?需要照燈嗎?」這可能是不少新手父母向兒科醫生詢問的第一個問題。所謂「有沒有黃」,便是問BB有沒有出現黃疸,是否需要進一步醫治。關於黃疸我們雖然時有聽聞,但大家又是否了解其背後的成因呢?黃疸又是否算是一種疾病?
生理性黃疸
新生嬰兒黃疸是指嬰兒在出生後一個月內,其皮膚及眼角膜發生黃的現象,這主要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過高所致。新生嬰兒的膽紅素一般較成人高,成人17度便會開始變黃,但嬰兒剛出世便基本有17度,可見新生嬰兒黃疸十分常見。不過新生嬰兒的黃疸一般要在出世2-3日後,待他們的身體器官獨立運作後,才會漸漸浮現,單憑肉眼是難以準確判斷是否有黃疸,必須透過驗血而獲得準確的度數。
生理構造引起
其實一般的新生嬰兒黃疸,是由於新生兒本身的生理構造而引起的。當我們的身體正在運作,身體內的紅血球分解時,會產生膽紅素和其他物質,而膽紅素會經由肝臟處理後變為無害物質,再排出體外。但由於新生嬰兒發育未完成,生理上和成年人有別,使身體未能完全把膽紅素轉化和排出,最終使膽紅素累積,造成黃疸。
三大原因:
1. 新生嬰兒紅血球數量較多
新生嬰兒的紅血球數量較成年人多,成年人的紅血球指數一般在11-12,而新生兒則大約在16-17左右。紅血球數量多的同時,其分解的周期也較快,成年人的周期若為3個月,而新生兒的紅血球周期則為85日。這些因素會令新生嬰兒分解出較多的膽紅素,令身體較難全部轉化和處理。
2. 處理能力有別
新生嬰兒的肝臟功能仍未發育成熟,其處理膽紅素的效率遠較成年人低,這也令膽紅素容易在BB身體累積,出現黃疸。
3. 膽紅素於腸臟被吸收
由於新生兒的身體未能完全把膽紅素轉化,故膽紅素在腸道會再次被吸收,成為一個循環,使新生兒黃疸最長可出現3至4個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