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致敏原新檢測 改善脫敏治療效果

在香港,約有5%的兒童曾出現食物過敏的反應。而在美國,受食物過敏影響的人口多達1,500萬,兒童佔4%,尤其又以5歲以下的兒童佔多。根據澳洲的研究顯示,花生、堅果、貝類水產的過敏個案升幅最高,而其他常見的致敏原還包括牛奶、雞蛋、黄豆類、小麥、魚類及海鮮貝殼類。

食物過敏的反應可分為即時性、延緩性及混合性三種。即時性反應是指吃了有致敏成分的食物,刺激了身體內的免疫球蛋白 (IgE),肥大細胞產生大量的組織胺的反應,誘發血管性水腫、蕁麻疹、嘔吐、腹痛與腹瀉等。情況嚴重者可引致呼吸困難、神志不清及過敏性休克。延緩性反應如濕疹、嘔吐、腹瀉等也會影響身體及發育,不得不正視。

如果懷疑有食物過敏,可接受皮膚點刺測試、免疫球蛋白IgE過敏血液測試、成份診斷及食物激發測試等去確認致敏原。而最新的發展是,採用致敏原組成部分 (Component Resolved Diagnosis)作檢測,以區分反應是真正的致敏成份、或是由於食物的交叉反應誘發、可提高診斷準確性及區分病情的嚴重性。新一代的驗血測試也可預計患者痊癒的機會,對於脱敏治療的研究也提供了幫助。

此外,愈來愈多研究證明,幼童在大概6個月大開始嘗試不同種類固體食物,可減低長大後食物過敏的機會。

<刊載於《東方日報》,2019年2月23日>

莊俊賢兒科專科醫生(818兒科)

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