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
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

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或稱「多動症」(ADHD)影響全球約5%的兒童和2.5%的成年人。男 :女的比例約為 2:1 。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腦神經發育障礙的病症。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對孩子影響深遠,無論病症的本質、診斷和治療方案等各方面都值得詳細探討。

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的診斷

孩子各有不同的脾性:文靜的、活潑的、專心做事的、容易分心的、 有條理的、雜亂無章的… 究竟甚麽程度的活躍和不專注才算有問題呢?根據2013年出版的美國精神病學協會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(第五版) 的説明,由於孩子不時都會有下述行為,所以需要評定行為已超出孩子年齡的發展水平,才算是病徵。而診斷時必須基於足夠數量的徵狀:

(1)專注力失調

孩子在以下9項的徵狀中,有至少6項,持續最少6個月:
(一)難於保持專注
(二)好像沒有聆聽別人跟他說話
(三)逃避需要耐性的工作
(四)容易分心
(五)不能跟指示完成工作
(六)經常不小心犯錯
(七)善忘
(八)經常遺失物件
(九)難於組織工作

(2)過度活躍和衝動

孩子在以下9項的徵狀中,有至少6項,持續最少6個月:
(一)總是停不了
(二)難於進行安靜的活動
(三)不能安坐經常離開座位
(四)攀爬或跑來跑去
(五)坐著時不停擺動身體或手腳
(六)說話過多
(七)打擾別人的談話
(八)搶著回答問題
(九)難於輪候

此外,孩子必須在12歲以前已有一些徵狀,而且出現於至少兩個不同的場合 (家庭、學校、或課外活動),以至對社交 (家庭﹑朋輩關係) 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。

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分為「結合專注力不足與過度活躍」(行為表現符合上述1和2的準則)、「主要專注力不足」(行為表現符合1但不符合2的準則)、和「主要過度活躍」(行為表現符合2但不符合1的準則)三個類型。

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並不單純是行為問題

患ADHD的孩子給人的印象是:「 心散」﹑ 馬虎 ﹑ 不守規矩….. 等。可是行為問題只是冰山一角。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患者的腦體積減少。此外,負責各樣功能,包括管控注意力,執行功能,抑制即時反應,情緒控制等的網絡都可能發生故障。因此,患者自我控制的困難往往超越行為的範疇。

其中,「執行功能」的障礙經常困擾著孩子的學習,在高年級尤其顯著。「執行功能」是為達到目的而需要控制自身行為的一些心理(認知)技能。假如學生要在三星期內完成一份功課, 他的「執行功能」必須有效地組織和計劃,分配時間,適時地啟動工作,抑制干擾以避免分心,遇到挫折時調節負面情緒,冷靜地解決問題,以實現目標。就如交響樂團的指揮,必須組織好團員的演奏,才能奏出美好的樂章;又如企業的行政總裁,負責指導和協調各部門的工作,以達到企業的目標。患ADHD 的孩子往往因為「執行功能」不能有效運作而難以實現目標。

此外,越來越多的醫生和學者都認為情緒失調是ADHD的核心症狀。 事實上,在上世紀中葉,當 ADHD 被稱為“輕微腦功能障礙”時,其診斷標準包括負面情緒。有研究顯示,多達80%的ADHD兒童有情緒失調的症狀(如煩躁,常發脾氣和憤怒,頻密的情緒波動,或過分興奮等)。

由此可見 ADHD的孩子無論在認知 (包括專注),行為(活躍和衝動)和情緒(尤其是負面情緒)方面,均欠缺自我控制(或調節)的能力。再者,一些與ADHD同時出現的病症(合併症)會使情況變得更複雜。常見的合併症包括:特殊學習障礙(如讀寫障礙﹑動作協調障礙);行為情緒障礙(如焦慮症、抑鬱症﹑對立違抗性障礙﹑品行障礙);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抽動症/ Tourette綜合症。

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的成因

ADHD較常出現在同一家族中。總的而言,ADHD患者的父母﹑子女或兄弟姐妹患ADHD的風險是普通人的十倍。其成因包括遺傳和環境因素。 ADHD患者遺傳了多種基因的變異;由於每個變異的影響都很小 ,遺傳只增加而非決定患病的風險。環境因素包括母親懷孕期吸煙或酗酒﹑早產、產前發育遲緩,以及後天一些可能傷害腦部的情况。遺傳差異結合環境因素決定個人患ADHD的風險,但兩者如何相互影響以促成ADHD則尚未清楚。 ADHD患者的基因變異改變了有關蛋白質的產生而影響大腦多方面的發育,包括神經遞質的水平或功能。最近的基因組研究發現ADHD 和一些合併症(如焦慮症、抑鬱症、躁鬱症、自閉症譜系障礙)有着共同的基因變異。

管理和治療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的一般原則

有效的管理和治療,必須建基於照顧者對ADHD的本質及各種治療方案的深入了解。ADHD 對孩子來說是長期的狀況。家長(或老師)首要多學習ADHD如何影響孩子,理解他行為背後的原因,才可適切地調整自己的心態,繼而有效地幫助孩子克服困難。

當家長明白了孩子的狀況是腦神經發育的差異(他是一個非一般的孩子),而他的行為並非因為故意不聽話或冒犯(他不是一個壞孩子),家長就較容易接納孩子的不同的脾性。若孩子覺得被接納和尊重,他的自尊感和學習動機便能提升。

接納孩子並不等同縱容他。家長可向孩子解釋雖然這不是他的錯,但仍是他的問題;他需要藉著成人持續的幫助,努力改善自己。家長也不必害怕太多的幫助會造成傷害(溺愛),須知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,往往不斷的需要外在環境及成人的支援。在協助孩子改善的過程中,家長要保持冷靜和正面,現實地看待孩子,以盡量減少挫折感。

家長若能持續以正面和樂觀的態度支援孩子,讓他理解自己的狀況,並學會各種有效處理問題的策略;孩子便逐漸學會自我管理,也能樂觀地面對自己的情況。

藥物治療

根據科研結果及醫學界的共識,對於6歲以上的患者,結合藥物和行為治療是最有效的方案。至於學前兒童 (4至6歲),一般以行為治療為首,藥物則用於較嚴重的患者。

最常用的藥物是中樞神經刺激劑,對70 – 80%患者有效。可以提升專注力、減少活躍與衝動行為,讓孩子安靜和專心學習;又或可減低過份激動的情緒和行為,有助改善人際關係。常見較輕微的副作用包括食慾減低、頭痛、腸胃不適、失眠等。其中一些會在持續服藥後逐漸減退,或藉著調較服藥時間或劑量而減低。較為罕見和嚴重的副作用,有血壓和心跳升高、心律不正、精神障礙、生長遲緩等。因此,醫生必定在詳細考慮孩子的病歷和身體狀況後,才處方藥物。

適當的劑量並非取決於孩子的體重,而是身體代謝藥物的效率。因此,醫生必須逐步調較藥物的劑量以達至最佳療效 – 即最大程度的病徵控制和最少/輕微的副作用,而不是用體重來計算。ADHD不單妨礙孩子在學校的學習,也影響生活的其他方面,包括課外活動和人際關係。故此,醫生一般會建議孩子每天吃藥, 包括假期。若孩子已成功使用藥物一段時間,可考慮嘗試暫停使用,以觀察是否有必要繼續。

行為治療

藥物治療固然可以有效減少孩子過度活躍和注意力不足的病徵,卻不能改善他們在日常生活,學習或社交等方面的技巧。因此,行為療法是治療ADHD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再者,持續而有效的行為治療可減少所需藥物的劑量。

行為療法訓練的對象包括照顧者和孩子。在學校裡,孩子的情況必須得到老師的充分了解;而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的專業支援尤其可貴。在環境方面,老師可安排孩子坐在課室較前位置,方便隨時提醒孩子;並遠離窗口或門口,減少騷擾。改善孩子的行為和學習表現的兩種最有效的工具是「日常行為報告卡」,和「行為契約」。兩者都是由老師主動教導和管理行為的例子,而不是被動反應的方法。

家長則必須學習有效的管教技巧,以改善親子關係,及提升孩子的自專感。有效管教的原理是通過「獎勵和後果」的制度,以獎勵加強良好行為,忽略輕微的不良行為,並以剝奪權利(後果)來處理嚴重的不良行為,逐步教導孩子恰當的行為模式。此外,家長也要留意及移除一些引起不良行為的環境因素,例如在孩子吃飯和溫習時關上電視,避免分心。成功的行為療法有賴家長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貫徹執行,並跟老師緊密溝通和合作。

再者,家長、老師和專業人員(如臨床或教育心理學家)各司其職,引導孩子學習解決困難,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表,適當表達和處理情緒,掌握良好的社交技能以建立持久的友誼,都對患有ADHD的孩子的健康成長至為重要。

(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梁士莉醫生)